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发布:中国23城位列前100,北京、上海稳居前10
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历经10年,对标全球版图排名如何?12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在2023国际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长杜德斌教授表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稳步发展。全球百强中,美国26个科技创新中心数量稳定;中国进入前100强的城市数量从2022年的20个增加到2023年的23个,仅次于美国。其中,北京综合排名由2022年的第5上升至第4,超越东京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同时继续在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这一维度上位居全球首位。上海保持全球第十位置,稳居第一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新增15家全球独角兽300强企业,位于国内第一、全球第三。“上海已形成强劲的创新创业活力。”杜德斌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在产业变革控制力上也位居全国第1。如在创新产业集群上,上海拥有5个国家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20个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基地,皆位居全国第1。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科创办上市企业数量和大科学装置数量皆位居全国第1。
全球科技创新“大三角”格局持续强化
这一排行榜主要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五大维度上,分别对全球140个城市和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从中分别遴选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百强。
综合排名前30位的全球科创中心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伦敦、北京、东京、波士顿、巴黎、首尔、洛杉矶、上海、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深圳、慕尼黑、大阪、新加坡、斯德哥尔摩、费城、杭州、达拉斯-沃斯堡、柏林、广州、奥斯汀、多伦多、休斯敦、圣迭戈、马德里、都柏林、阿姆斯特丹。
测评结果显示,综合排名前100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有95个城市位于欧洲、北美和亚太这三大区域,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2个。其中,33个在欧洲,30个在北美,32个在亚太。这三大区域进入100强的城市数量整体略有增加,表明由北美、欧洲和亚太控制的全球创新“大三角”格局进一步强化。美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数量稳定在26个,且在前30强中独占12席、前10强坐拥4席,旧金山—圣何塞作为全球最为顶尖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毫不动摇。
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集中在19个城市群
10年来,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先后制定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规划,加快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武汉、广州、西安、杭州、合肥等城市,也都先后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或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邢和祥指出,沿海和沿江组成的“T”字架构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成长的两大地带。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在创新要素集聚、科学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策源、产业变革驱动和创新生态营造这五个维度上,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高等级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综合排名前100的科技创新中心中,有78个位于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前30强中更是有24个位于上述两大地带。
城市群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成长的核心空间载体,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集中在19个城市群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排名前100强中有96个城市分布于大城市群地区,其中45个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进前10强,合肥、无锡、宁波和常州进入前30强;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进入10强,天津和石家庄进入前30强;珠三角城市群中深圳和广州进入前10强,佛山进入前30强。
胡焕庸线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分界线,东西两侧科技创新发展极不平衡。以胡焕庸线为界,综合排名前100强的城市中,仅有兰州(第40)、乌鲁木齐(第43)、银川(第67)、呼和浩特(第72)、包头(第79)五个城市处于胡焕庸线以西,其余的95个城市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而综合排名前30强科技创新中心,更是全部位于胡焕庸线东侧。
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雁阵集群”效应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支撑。统筹推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是统筹推进中国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2023GIS100 测评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5个城市进入全球前100强,其中上海和杭州进入全球前30强。
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出明显“雁阵集群”效应。2023GISC100测评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28个城市进入中国前100强,其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进入前十,处于第一方阵;合肥、无锡、宁波和常州进入前30,位列第二方阵;徐州、南通、温州、嘉兴、绍兴、芜湖、镇江、湖州进入前50,位列第三方阵;扬州、泰州、金华、盐城、连云港、台州、滁州、蚌埠、宿迁、淮安、衢州、马鞍山进入前100,位列第四方阵。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已展现出不同的优势。杭州和苏州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创业活力。如杭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近两万五千家,远高于其他城市,位居全国第1;苏州的众创空间数量高达260多家,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2。南京在创新生态营造上颇具优势。2023GISC100测评结果显示,南京凭借其优越的产学研合作表现在创新生态营造力上位居全国第4,在长三角地区位居第1。合肥和芜湖在研发投入强度上高居全国前两位。合肥和芜湖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在13%以上,远高于其他城市。
文:储舒婷
图:储舒婷摄、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金娇
上海科技 VS 深圳科技,双方差距有多大,你知道吗?
很多人对上海的科技贡献存在误解,认为上海只是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维持经济繁荣,没有真正的科技实力。
然而,通过详实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在各个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
首先,我们可以将上海与深圳进行比较。
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如华为、大疆、比亚迪和腾讯。相比之下,上海的科技实力如何呢?
事实上,上海在国防军工、航天航空、造船、芯片、医学、电力、纺织、化工、汽车、钢铁、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12个领
域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防军工方面,上海早在1962年就已经能够研制生产防空导弹。
此外,上海还研发了蘑菇云、福建号航母、高能激光和神光系统等先进技术。
在航天航空领域,上海参与了北斗卫星、长征运载火箭和神舟飞船等项目,同时还有上海商飞研发的C919大飞机。
在造船领域,上海拥有大型豪华邮轮、新一代智能造导神器昊海龙号和LNG天然气船等重要成果。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LNG船制造基地。
在芯片领域,上海拥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涵盖半导体设备、半导体制造代工、半导体设计、半导体封装测试和半
导体材料等方面。上海还拥有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有1000多家重点企业和20万从业人员。
在医学领域,上海有着众多重要的贡献,如赤脚医生、国产青霉素、自然基金、断肢再植等。
上海还是全国接待异地就医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接待约3600人。
在电力领域,上海是大型发电机组的主要研制基地,尤其在水电、火电和核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宝武集团的总部所在地,宝武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钢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
此外,上海在机械、纺织、化工、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上海在科技展会上的成果也是令人惊叹的。
在2022年的北京科技展会上,上海展出了50多项科技成果,包括量子纠缠发射机、盾构机、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昊
海龙号绞吸船、雪龙2极地破冰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豪华邮轮等。
而在珠海航空展会上,上海航天八院展出了40多项科技成果,涵盖导弹、火箭、卫星、飞船和太空探测器等多个领域。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在科技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它在国防军工、航天航空、造船、芯片、医学、电力、纺织、化工、汽车、钢铁、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众多领域都是中国的
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应该纠正网友对上海科技贡献的错误认知,正确认识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上海的科技实力和贡献不容忽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在导弹技术、卫星技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上海批量生产导弹,包括地空导弹、空空导弹、舰空导弹和洲际导弹等全系列产品。
同时,上海还参与了北斗卫星的研制,为北斗卫星提供了原子钟等关键技术。
在工业方面,上海也积极援助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建国初期,上海援建了数以千计的工厂,对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的援建工厂遍布全国各地,涵盖了北京、西安、沈阳、长春、武汉、成都、重庆、合肥等主要城市。
上海以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帮助全国工业化发展。
与此同时,上海还承担了援建学校和科研单位的重任,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资金方面,上海虽然建设资金占比不高,仅为国家总比例的3%,但上海的净税收贡献却达到了五大强省之和。
上海的税收贡献对于国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此外,上海还在金融管理等方面为全国提供服务,给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关于上海的一些误解也需要进行纠正。
首先,有人认为中国的重工业都是苏联援建的,实际上上海自己就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并且在建国初期就为全国提供了大
量的重工业产品。
其次,有人认为上海的国企都是国家砸钱建立的,事实上,上海的国企大部分是通过公私合营和集体改制形成的,上海在国
企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关于上海人冷漠的观念也是错误的,上海人可能更注重个人隐私和家庭生活,但并不代表他们冷漠,这是一种文化差
异。总之,上海在工业、科技和资金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海的科技实力和贡献不容忽视,它正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责任。
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上海的贡献,并给予应有的肯定和认可。
作为科学思维探索者,我对上海的科技发展和贡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担心我的文章因为涉及一些敏感关键字而无法发表。
最近,该平台对内容进行了智能化审核,自动封禁了一些含有关键字的文章。
尽管我理解平台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内容,但我也期待能够早日完善审核机制,以保障言论自由和科学讨论的空间。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中心,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之重器,也是创新的摇篮。
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医学、航天、航空、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上海支援全国的医疗资源,为全国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上海也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如北斗导航系统、长征火箭等。
在工业领域,上海也展现了其强大的实力。
上海拥有先进的盾构机技术,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地下工程,如地铁、隧道等。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十大军工城市中的一员,为国家军事实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上海的发展也常常受到误解。有人认为上海只是一个经济中心,忽视了其在科技领域的贡献。
事实上,上海在医学、航天、工业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成就,这些都是上海为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
作为上海科技的探索者,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文章,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科技发展和贡献。
我相信,只有了解了事实,消除了误解,才能真正认识和赞赏上海的科技实力。
同时,我也希望平台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给予科学思维探索者们更多发表观点和交流的机会。
总之,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中心,其在医学、航天、工业等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尽管在创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相信通过合理的表达和科学的论证,我们能够传递出真实的声音,让更多人
了解和认识上海的科技实力。同时,我也期待平台能够不断完善审核机制,保护科学讨论的自由和多样性。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科技发展和创新搭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在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
相关问答
上海找工作难还是北京找工作难?-懂得
都没去过,不过感觉上海是工商业城市,公司多,北京可能外资企业总部,高科技企业多,但是有很多政府类的单位。感觉上海机会多呢。本人去过上海求职,发...
北京和深圳的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区别,都有什么优势?
1.北京的互联网公司覆盖面更广,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譬如百度,360,搜狗等等之外,也包含了新兴领域的独角兽,譬如信息分发起家的字节跳动,除了头条之外,推...1...
上海和北京,你觉得谁是真正的科技创新之都?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自然是上海是科技创新之都。为啥呢?我来闲聊下吧!按照国家战略要求,上海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因此,从2015年开始...
在上海和北京哪个地方工作好一点?
我觉得都不好,大都市不适合居住,生活还是选择丽江这样的地方,空气好,气候好,没有雾霾,没有农药残留,没有桑拿天,完全没有污染。很高兴认识你,我是tututu、一个从...
北京、上海、深圳企业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奠定了北京独一无二的企业结构。国内前百名的国企总部几乎都在北京。也就是北京的企业总部管理着遍佈全国的超大国有企业运...
北京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哪个好?
北京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肯定是北京科技馆更胜一筹。中国科技馆是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北京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哪个好?
那肯定是同济大学好一些了。同济大学(Tongji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
湖南科技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哪个好?
别的不说,就两所大学在湖南和上海招生分数线来做个比较,没有提前批和艺术类,就本科普通批来看,对湖南考生而言,湖南科技大学分数线高,对上海考生而言,上海...个...
深圳和上海哪个发达-凛凛呀的回答-懂得
深圳,因为上海面积是深圳三倍。gdp也应该是深圳三倍才对,可是两地gdp差不了多,就像日本和中国比较一样。中国就是大,日本还是发达过中国。上海就是...
上海和北京最好的大学?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全国最好的985、211高校都基本集中在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