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项目
HOME
区域项目
正文内容
高科技行业形势如何 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
发布时间 : 2024-10-09
作者 : 小编
访问数量 : 23
扫码分享至微信

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

新产业新产品增势强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新”意满满,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转型升级稳中有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

向新向绿优化升级

“甬舟号”盾构机组装完成,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运行,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样机顺利下线,全球首个超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第五代LNG船“绿能瀛”号成功交付……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装备建造完成或投入使用,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向“新”而行,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

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6%、22.8%、10.9%。

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增强。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8个百分点。电子、汽车行业较快增长,对上半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近三成,是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

服务业方面,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9.8%,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为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上半年,服务业持续恢复,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发展壮大。”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彭永涛说。

——向“绿”而变,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

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我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配套产品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16.5%。同时,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有序推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新动能伴随产业升级转型而成长壮大,发挥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新动能也顺应绿色发展趋势,对促进产业节能降碳具有重要作用。

新需求释放澎湃动能

多元演艺、非遗研学、城市漫步、夜间游园……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让文化“活”了、旅游“火”了。

消费领域,新动能也在加速积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上半年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4%。演出市场活力旺盛,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观众人数同比均较快增长。

“新”在需求。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于建勋表示,随着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绿色环保意识增强,以运动健身产品、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升级类商品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2%、11.3%;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销售实现较快增长。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零售量411万辆,增长33.1%,渗透率达41.8%。

“新”在场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截至6月30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800亿件,比上年提前59天。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负责同志表示,我国有全球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体,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打造消费新场景有助于更好顺应消费场景变化新趋势,不断提升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仍是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应看到,随着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领域释放出新的潜在动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随着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需求日趋饱和,叠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增量需求正在向存量更新需求转化。要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中高端消费需求有效释放,加快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汽车、住房、教育、文旅和大宗耐用消费品等领域改善型需求的新动能。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支撑。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6.7个百分点。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截至5月底,全国新建5G基站46万个;规划具有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的智算中心达10余个,智能算力占算力总规模比重超30%。

外贸新动能活力澎湃。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2%,占出口比重的近六成,其中集成电路、汽车、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同比分别增长25.6%、22.2%、10.3%。

改革创新拓展增长空间

国务院近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提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新动能的成长是各类要素持续提升效率所积累的结果,是我国实体经济配套优势、总量优势和需求优势叠加的结果。”魏琪嘉表示,新动能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容以及未来产业加快培育中而来,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营造有利于新动能培育壮大的环境,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载体,推动科技与产业更紧密结合,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挖掘需求潜力,释放消费动能,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刘向东表示。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向“新”发展带动有效投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发挥财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刘向东建议,要进一步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专访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范智勇:技术商业化落地曲折漫长 人是创业中的决定性因素

在近期风靡全球的科幻巨制《赛博朋克2077》所描绘的壮阔愿景里,未来世界的人类社会踏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身体改造技术空前发达,人们能够自由定制并升级自己的身体,解锁超乎想象的生理潜能,这种设想激发了全球玩家与观众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范智勇的实验室中,这样疯狂的想法逐渐演变为可能。范智勇教授的团队在2020年成功研发出了“超级人眼”,“这些发明未来有可能真正被运用到人体上,为视障人士带去光明”。

2020年5月,当此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时,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业界更称之为“过去几十年来仿生眼开发的重要突破”。

范智勇。资料图

仿生眼有望于2035年临床运用

仿生眼一直是全球视障人士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目前仿生眼已经经历了几轮迭代,2020年第一代“仿生眼”仅有100个像素,2022年完成的第二代有700个像素且可以实现夜视功能,2023年完成的第三代仿生眼则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焦、识别颜色以及模拟视网膜信号处理等功能。而目前正在推进的第四代仿生眼则可以模拟昆虫。

Grand View Research,Inc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仿生眼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995亿美元,2023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3.3%。目前,世界上的不同公司都在进行仿生眼系统的研究,由于导致视觉障碍的问题各有不同,因此各家公司也有不同的研究路径。

在范智勇教授的设想中,其研发的纳米线感光器可直接被连接至视障患者眼球后的神经线,将讯号传送至大脑,从而实现显像。

该研究的核心突破点在于,其采用了一种纳米材料来仿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和人眼结构很相似。不过不同的是,纳米线感光器在人工视网膜的密度比人类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更高,如果将来每个纳米线感光器都能与视觉神经线连接,人工视网膜将能接受更多光讯号,可以比人类视网膜具有更高解像度的潜力。

范智勇告诉记者,当前,世界上此类仿生眼仅能够显示光点状的世界、物体的轮廓,仍需要许多时间的研发,以达到接近人眼的解析度。此外,仿生眼如何能通过接触视网膜神经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以及相关的编码机理,也是仿生眼运用到人体上的重要挑战。

仿生眼目前也在进行生物兼容性的评估。如能获得足够资源支持的话,预计五年之后可以进行动物实验,而到最终临床上运用,则要到2035年才能实现。

资料图片

学院派创业者

科学的发展是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单个学科发展,到多学科汇集解决科学问题。无论是仿生眼还是仿生鼻,都需要研究者熟悉材料科学、光子学以及微电子等多个领域。

如何应对跨学科的挑战?范智勇坦言,光靠此前学习的内容并不够,在做研究的这十多年中,他不断自学新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新发展。本科的知识基础也为其之后的研究铺平了道路,虽然一些辅修的科目在当时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压力。

除在高校从事科研外,范智勇还热衷于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他认为,只有将科技真正变为产品落地,才能够普惠大众,实现技术本身的意义,从而为他带来成就感。

“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的商品化落地,路程曲折漫长。”范智勇表示,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学术研究时从未遇到的问题。学术研究偏重可行性,而商业化转化还需考虑大规模重复生产的适用性,生产材料、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式都需要经过多方筛选。除此之外,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此前其在美国参与的创业项目就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来打磨材料,最终实现量产。

范智勇表示,这些经历让他明白,无论技术在科研领域多么具有创新性或突破性,但最终要进行商业化转化、创业的时候,“人”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创业者需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拥有能够承担风险和失败的大心脏,才能够成功。

受制于其教授身份,想要将技术落地,就需要有外援入场。2018年,范智勇遇到了他在美国读书时认识的周清峰博士,找到了可以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大心脏”。两人一拍即合,随后共同创办了专注于气体传感器研发的创新型企业艾感科技,目前已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艾感科技目前是全球唯一可商用大规模气体传感器阵列芯片供应商,采用香港科技大学最新NHC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的NBHive®和NHC-nose®工艺,生产小型化低功耗的气体传感器和阵列化的嗅觉芯片。2024年,艾感科技完成了Pre-A轮融资,本轮投资将主要用于嗅觉芯片项目的商业化落地。

资料图片

香港可做IP孵化基地

艾感科技2018年落地广州佛山,范智勇表示,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是考虑到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优势,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悉,佛山政府为艾感科技提供了上千万元的科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当时香港的相关基金仅能提供几十万港元的资金支持。

“不过现在形势不同了,香港要推进再工业化,现在相关政策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这些项目上的投资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范智勇表示。

推进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是香港近些年来努力的方向。自2018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投入1500多亿港元,推动香港创科发展,从创科企业的初创阶段、研发阶段到商业化阶段都配备了不同的资助计划帮助企业成长。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年推出100亿港元的RAISe+产学研计划,该计划将以配对方式资助至少100家研究团队,帮助他们将研究商业化。

范智勇认为,香港适合初创企业孵化,科技型的初创企业可以利用香港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及香港相关的支持政策,进行前期的产品研发试验。受制于人口规模及地域面积,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市场以及人力成本成为香港发展创科的短板。因此,当这些初创企业发展到需要规模化生产时,就需要将视野向外拓展,向大湾区内地城市或东南亚等地区发展。

仿生眼应用场景广

《21世纪》:首先想请问一下,你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其实获得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聘用,在美国应该也算小有成就,为什么会在当时选择回到香港?

范智勇:这个选择有主动的部分,也有被动的部分。被动的部分,是因为当时处于全球经济危机,很多大学冻结了招人计划。因为当初在伯克利的时候,美国经济不是特别好,刚开始我想在美国寻找教职,但许多大学都暂停招人,我就将目光放回了亚洲。那时候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经济状况比较好、比较有活力,学术氛围也非常自由,我比较看重学术自由,因此就来到了香港。

《21世纪》:关于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它的研究方向有哪些?这些研究方向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

范智勇: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0年历史了。有二十位左右的教授在实验室里,研究方向也比较广。纵向看,我们首先在光电子材料方面有较深的积累,这是实验室发展的地基。然后我们也应用各种光电材料制造器件,如显示器、微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或有机显示器等。横向看,我们以材料创新作为出发点,围绕光电子方面扩展了很多应用,包括智能窗户、智能玻璃窗,以及仿生眼、仿生电子鼻和柔性可穿戴器件等。

《21世纪》:你的很多研究成果是和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这与你的专业相距甚远,那么你如何应对跨学科的挑战?

范智勇:我本科是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物理电子专业。但是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我也修读过很多其他专业的课程,包括电子工程课和一些计算机课,还有一些基础的数学课。这些课程难度不小,但经历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最终成为了交叉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21世纪》:你在2020年研究的人造眼球现在进度如何?

范智勇:2020年我们在三维仿生视网膜和仿生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个球形仿生眼的核心突破点在于我们采用了一种纳米材料来仿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它和人眼结构很相似。这个成果发表后,很多人就认为它有可能帮助盲人朋友们恢复视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也正在努力。

这个工作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应用在具身智能上。应用了仿生眼的机器人在未来可以帮助老龄化社会、照顾老人或小孩,以及辅助其他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给机器人装上仿生眼,使他们更接近人类。另外,包括无人机、无人车、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也可以使用仿生眼作成像设备。

《21世纪》:你预估离真正应用到人体上大概还需要多少年?

范智勇:如果真正尽全力去做,并且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们希望用大概5年的时间完成动物实验。如果动物实验结果达到预期,就可以进入人体实验,基本上整个周期最少也要10年。

《21世纪》:目前人造眼应用到人体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范智勇:主要有三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即材料放入人体不会有排异反应;第二,仿真视网膜产生的光电信号如何能通过半导体和神经的界面,把信号传到神经网络,最后传到大脑,这也是很大的挑战;第三,仿真视网膜产生的光电信号和真正视网膜产生的光电信号是有区别的。真正视网膜产生的光电信号要经过编码才可以被大脑识别,但是编码的机理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理解。

《21世纪》:如果真正运用到人体上,拥有人造眼的这些人看到的视角和我们正常人看到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范智勇:我认为短期内,要想人造眼达到真正人眼的清晰度还是很难。现有的几种技术最多产生一个光点的阵列,无非就是光点多少。光点在人造眼里形成了一个轮廓,但不会有真正人眼这么高的解析度。视网膜设计是非常复杂、精密的,人造眼要达到真正人眼的高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21世纪》:所以人造眼现在看到的内容就像一幅朦胧的画?

范智勇:是的,还需要时间来提升它的解析度。

商业化落地面临诸多挑战

《21世纪》: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创业经历吗?

范智勇:我们其实一直对创业感兴趣,希望能够让一些技术能真正变成产品来普惠大众,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很高的成就感。我在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时候参与了一些创业活动,所以我早年有这些经历,为我积攒了一些经验。到香港科大任教后,我分别在2013和2016年带领两支不同的学生团队参加“百万港币创新创业大赛”。

那两次做的创业项目和光伏、太阳能电池方面相关,虽然最后都没有成功,但我认识到,在创业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在第一位。创业者除了需要了解一些技术基础之外,还一定要有决心去创业。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这需要创业者有很强大的心脏和承受力,能承受失败和风险,这样才能创业。

在2018年,我找到一个合作伙伴——2001年我在美国读书时认识的周博士。他本身对创业有饥饿感,我认为他是非常合适,所以一拍即合,我们在2018年创立了艾感科技,一个专做先进传感器生产研发的公司。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还是不错的,目前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1世纪》:你现在在艾感科技里主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范智勇:我是公司的董事长,主要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我们学校不允许我们去担任CXO,就是说任何执行董事的位置我们都不能担任,所以我主要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公司的一些关键的时刻,比如技术方面遇到问题,或者产能需要爬升,提高生产的时候,我也会帮公司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我也参与制定公司的战略性发展方向,跟周博士和其他股东一起探讨、制定和把控。我也参与公司的融资环节,因为像我们科技型创业企业,投资人肯定希望看到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实力,像这种情况我就会跟融资的投资人一起商谈。

《21世纪》: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落地的过程中,会碰到怎样的一些问题?

范智勇:问题有很多,一个技术从实验室到变成产品,中间的路非常长。我们常说实验室里做的是0到1,但是真正变成产品就是100,这中间从1到100有99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创业首先需要选好课题,然后做科研或研发的过程中,你用的方法和工具在将来是否可以大规模重复性地进行制造,这也很关键。材料也是其中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加工方法或工具需要考虑成本以及产量,如果价格高昂或者产量不能达到预期,也很难变成产品。那么当初在设计工艺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又能很快量产的方式,这样最后变成产品就会比较容易。

《21世纪》:你觉得创业者跟科研人员之间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

范智勇: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当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简单来讲,做科研对人的要求主要是在科学素养方面,在其他方面没有太多要求,我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把项目执行好。中间可能很多时候需要好奇心的驱动,不断地问问题,把事情弄明白。

对创业者的要求更加全面。如果是技术创业,除了对技术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之外,创业者还需要具备各方面的常识。因为公司涉及研发、生产、运营、市场以及人事等多方面。所以我觉得创业者可能挑战会更大,对素质的全面性要求可能会更高。

《21世纪》:作为学院派的创业者,你们如何能够找到愿意为技术买单的客户?

范智勇: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学院派创业肯定是比较难的,因为投资人可能以前见到的都是在商场打拼过很多年的人。我们作为学院派创业者,刚开始并没有产品,有的只是论文或者专利,最多是有一两个原型。所以这就需要投资人独具慧眼,要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到技术的潜力。

当然随着团队的发展,投资人也会给我们提出要求,要将技术进行商业化转化,需要有专业人士来进行辅导。投资人会给我们推荐一些专业人士来帮助公司运营,进入我们团队。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跟投资人沟通,让双方的期望值达成一致。

香港可发挥“桥头堡”作用

《21世纪》:香港目前正在推进再工业化,你觉得在大湾区的科创环境里,香港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范智勇:香港很适合一些初创企业从原始的IP出发,把公司打造出一个雏形,然后进行一些小试或中试。利用优秀的人力资源或者政府加持的政策,去做这些开发,都是非常合适的。再往后要进行规模化生产、扩大再生产,要跟产业链上下游紧密结合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到内地了。这一点上,香港可以发挥很好的桥头堡的辐射作用,比如技术在大湾区落地就是从香港出发辐射到广东省,广东省制造出来可以辐射到全国市场,这是其中一方面。

另一方面,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连接中西方的一个桥梁。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可以朝全世界其他地方辐射。我们甚至也可以到东南亚等地办厂,做规模化生产,然后把产品卖到欧美乃至全世界,以香港作为中心来孵化高科技产业,辐射全世界。

(实习生雷若希、姚力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问答

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老板不是技术出身也不懂技术,前景会如何?值得去么?

我是喝了蜂蜜的小熊,我想分享。这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平台。平台里核心因素就是领导人。不管是什么出身,这个领导人必须是懂得建立团队才值得跟随。1、懂得造血的...

高科技农业发展前景如何,哪些农产品适合投资?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问高科技农业发展前景怎样,有哪些农产品适合,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帮到你,如果有更好的建议,希望大家在右下角评论区留言大家...你...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有哪几点?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工业化进入后期,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时代。2.全球化进入分化期,进入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变革...

目前IT的前景怎么样?

IT行业的方位很广,能就业的方向也很多。软件类:JAVA程序员,C语言程序员,VC程序员等等很多硬件类:单片机编程,嵌入式编程等等维护类:服务器维护,大数...IT软...

光迅科技未来发展潜力?

光迅科技未来非常有发展的潜力,公司业务前景广阔。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元月,总部位于...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拉美(墨西哥和巴西等)中东及非洲地区本文正文共9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报告统计范围、产品细分、下游应用领域,以及行业发展总体概况、有利和不...正...

河科大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适合在电子信息类高科技行业诸如通信、信息、控制、计算机、生物医学仪器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亦可报考电路与...

金风科技是国内风电行业龙头,为什么待遇不如远景能源?金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金风科技的主要业务是风电设备销售,所以金风科技的发展潜力与风电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财报数据,2017年上半年金风科技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下降9.9%;...

南京芯驰科技未来前景?

前景不错。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公司在南京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芯驰半导体是一家专注于设计和制造汽车智能驾驶芯片的初创公司,创始人...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辩论词反方不要太笼统!_作业帮

[最佳回答]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

 烟花鞭炮  沩山毛尖 
王经理: 180-0000-0000(微信同号)
10086@qq.com
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国际大厦08A座
©2024  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程序由Z-BlogPHP强力驱动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号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88-0000-0000
专属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微信交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