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彩俊: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加快OLED面板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观察
2024年第1期
本刊基于我院研究人员多年专业积淀,刊登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章。现将2024年第1期内容在公众号连载,以飨读者。
摘要 : 作为21世纪信息产业的支撑产业,新型平板显示器件OLED产业获得突飞猛进发展。韩国作为领头羊,取得行业霸主地位,日本、中国台湾紧随其后,中国也后来居上,大有超越日本,追赶韩国之势。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凭借其研发和区位优势,在新一轮行业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本文重点对我国长三角区域OLED面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合肥加快OLED面板产业发展对策,产品差异化、目标市场差异化、合作模式差异化、产品规模化、产业扶持政策立体化等。
01
OLED面板行业的现状
(一)全球面板分析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的英文缩写,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与LCD显示器最大的差异在于OLED是以电流直接注入发光材料来发光并以电流大小控制亮度,属于自发光元件。AMOLED是OLED的一种,具有可折叠、可弯曲的特性,可以改变当前手机、笔记本电脑固有的形态,目前,OLED产业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大企业。从产业链方面来看,上游原材料和设备被国外大企业垄断,目前竞争比较激烈。从市场份额上来看,中小尺寸市场已经量产,目前大尺寸OLED项目市场份额不高,占比不到10%。从市场规模上来看,截止2020年2月,全球建成OLED生产线25条,在建生产线3条,计划2条,中国建成13条,总投资5000亿元,生产柔性面板6条6代线,在建和计划各2条。预计到2022年满产后产能将达到3300万平方米每年,中国总产能则达到1900万平方米每年。
表1 全球主流面板厂商OLED产业布局及产线一览表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 二) 国内主流面板厂 商AMOLED产业布局 目前我国的新型显示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鄂等几个区域,其中长三角的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最为突出。这一区域科研机构众多,产业人才储备丰富,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目前在全国31条高端显示生产线中,长三角就占据13条。国内主流面板厂商AMOLED产业布局。从全国布局的城市来看 ,合肥、武汉、成都、重庆、昆山、固安、绵阳,鄂尔多斯、深圳等多个城市在产业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表2 国内主流面板厂商OLED产业布局及产线一览表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 三) 国内主流面板厂商 长三角区域 OLED产业布局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明确打造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就包括电子信息产业 。长三角区域中,上海、宁波、昆山、南京、合肥、杭州都有AMOLED产业布局。上海 是以AMOLED以及相关产业链领域为主,利用上海市新型显示工程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开发和掌握AMOLED显示关键技术,推动新型显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完善,打造上海市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江苏注重氧化物TFT LCD和AMOLED领域,南京 积极布局集成电路与AMOLED材料相关的配套产业。合肥是全国近十年新型显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具备发展AMOLED的基础和优势。浙江 的激光显示及其产业链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宁波是新材料发展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区域,杭州 也在重新提出新制造业计划,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表 3 长三角部分城市OLED 面板产业及发展目标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02
OLED面板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国家政策推动 从2011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加快大尺寸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上游原材料、元器件等配套产业。全国已在部分城市布局OLED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把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AMOLED)列入2016-2018年通过创新项目组织和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图 1 2017-2023年全球OLED 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二)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 AMOLED技术优势明显,应用广泛,包括电视、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VR等。从细分市场来看,2019年OLED细分市场占比中,智能手机占比居首位,其后电视市场,其后分别是VR、车载显示及可穿戴设备。(一)智能手机领域OLED, 数据显示2019年OLED 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份额中占比超过10%,三星柔性OLED手机屏市场占有率仍然稳居全球第一,占比81.6%。(二)电视领域OLED, 2019年电视OLED 领域达到300万台,在电视机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1.1%提升到1.3%。(三)VR领域OLED, 2020年出货量3000万台, AR/VR技术也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上,市场也在逐渐地扩大,预计产值130亿美元。(四)车载显示照明OLED, 数据显示,2020年车载显示OLED市场规模将达到55亿美元,从应用领域来看,OLED照明产品将首先应用在装饰、室内照明和车载照明市场上,未来将逐步拓展到通用照明及广告、医疗、工业、汽车等领域。 (三)机遇与挑战 国家大力扶持,政策利好,市场需求大,显示行业市场占有率高等优势。从产业链方面来看 ,OLED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OLED产业链的快速扩张,包括制造设备、材料、组装等产业链都将孕育巨大的机遇。AMOLED技术的产业化目前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AMOLED面板良品率过低,大尺寸良品率不到30%,液晶面板达到90%以上;二是材料成本问题,LTPS-TFT基板是材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很高的电流驱动,因此,成本高居不下;三是投资巨额问题,投资OLED 是TFT-LCD的三倍。03
OLED面板行业发展问题
(一) 协同发展 存在“断点”, 规模效益不明显 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参与OLED项目建设,如华星光电、武汉天马等公司加大OLED的投入力度,京东方在成都、重庆、绵阳、鄂尔多斯加大了OLED的投入,导致OLED投资主体数量的增加及竞争力的增强。从全国布局来看,地方政府鼓励OLED领域投资,因此将在资金、土地和要素方面提供支持。然而,对于企业来说,选择的面非常广,本地采购率明显不高,如果不能上下游协同发展,不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关键材料存在“难点”, 核心技术 亟待 解决 OLED产业链的上游包括材料制造、设备制造、装配件,中游包括面板制造、模块、驱动芯片等,下游包括手机、电视、可穿戴产品、汽车、照明等应用。日韩欧美厂商占据上游市场霸主地位。日本是重要的OLED 材料供应国家,其中住友化学和昭和电工生产的聚合物为OLED 的基础,出光兴产和三井化学则主要在小分子材料阵营。欧美主要生产高分子材料,上游设备制造领域为日本厂商Tokki和Ulvac。国内上游材料和装备集中在中低端和非关键材料领域 。上游材料领域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较小、盈利水平高,未来OLED上游材料的盈利水平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疫情期间,原材料紧张和设备维保不通畅等问题突出,技术攻关亟待解决。 表4 新型显示产业关键设备行业情况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三)人才问题存在“卡点”,企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从2009年起,显示行业快速发展在全国布局。快速扩张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与整个产业发展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大尺寸OLED发展所面临的人才问题。过快投资,这将导致国内OLED产业人才过于分散,大部分的高科技人才需要从国外引进,而公司自身人才培养的培训时间较长。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同步发展,国内OLED面板企业彼此竞争必然会造成人才流失,人才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四)巨额融资存在“痛点”, 融资渠道 需要 拓展
OLED也是一个资金高投入,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如京东方在北京、成都、重庆、苏州、鄂尔多斯和固安厦门等地有多个生产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分散,对其管理、成本控制、原料供应具有很大影响,但市场总体资金需求仍然紧张,企业融资成本偏高。企业的融资规模单一且很大一部分依赖政府,将会影响到OLED产业的发展。
(五)技术 工艺 存在“堵点”,面临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
目前OLED主流应用市场为小尺寸,大尺寸成本太高,价格太贵,工艺难度大。一方面基于OLED打印技术工艺的研发平台,将作为OLED产业发展的重大工艺突破,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另一方面,MiniLED背光成为了LCD技术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另外柔性OLCD技术的开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在管理风险方面, 设备投入高,良率低,这些都是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改善的;从技术风险来看, 进入2018年后,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面板制造环节,上游设备和原材料环节薄弱,上游玻璃基板和化学材料等基本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表5 世界主要 OLED材料商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04
OLED面板的发展对策
(一)竞争战略定位和目标 : 合肥OLED产业定位为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成本优势,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与长三角城市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目标: 努力把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率先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 ( 二 ) 可行性措施: 实施长三角地区新型显示高质量一体化战略,须打造国内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布局战略性关键技术,不断提升专业化、 标准化、国际化的水平,真正形成高水平的OLED生产基地,让合肥成为长三角OLED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增长点。1、 产品差异化 一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对合肥OLED手机、电脑、电视、显示屏三大主营产品,对其定位和差异化,改进技术流程,同时加大OLED终端应用产品的开发,车载显示、照明技术等产品应用,力争占据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制高点。二是要调整产品结构。只有抢占市场,才能保持高增长态势,对于未来的OLED布局,必须调整产品结构。三是要上游材料差异化。通过研发或者寻找上游合作厂商,从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同时吸引上下游企业积极落户。 2、 目标市场差异化 一是市场目标差异化,实施市场开发战略,维护现有的客户群体和积极拓展新的客户资源。从2016年到2021年市场收入来看,智能手机为OLED面板主要应用方向,智能手机OLED 屏幕占OLED 屏幕收入的88%。OLED电视占比为7%,智能手表占到2.3%。二是目标用户差异化,鼓励企业优先开拓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对于国内用户生产消费者喜欢的手机、OLED电视等电子产品,对于欧美用户OLED电视的开拓,对于亚洲其他国家用户电脑、车载显示,对于其他国家用户、手机、照明等产品的开拓。 3、 合作模式差异化 合作的差异化能够提升OLED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通过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可以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会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从而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第二,向前一体化战略,可以将OLED项目后端模组、整机延伸,可以通过整机赚取利润。第三,向前一体化战略时,也可以实行OEM战略,减少营运成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发。第四,需要和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密切合作,从资金、技术人才上得到足够的保障。 4、 产品规模化 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进行规模扩张战略,达到规模效应,扩大OLED市场占有率。第一,建设AMOLED研发平台:一是蒸镀白光OLED+彩膜技术,技术相对成熟,已进入量产阶段,但制造成本高、材料利用率低,产品功耗相对较高;二是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充分利用打印OLED技术材料利用率高、产品制造成本低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加大柔性OLCD技术的开发,布局Mini LED背光。第二,从OLED的现有布局来看,推动OLED生产线快速投产,规模效益来降低产业的整体成本。第三,从产品的类型来看,可以先从弯曲产品开始做起,其次做半折叠产品,最后做全折叠、卷曲产品。从技术方向看,从小尺寸到中尺寸再到大尺寸以及超大尺寸。 5、 产业扶持政策立体化 第一,积聚优势资源,布局战略性关键技术,让合肥成为OLED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增长点。第二,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政府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OLED产业。第三,重点谋划欧、日、韩、台等地区重点项目和先进企业引进力度,同时可以借助相关企业筹划海外重大并购等待时机,挖掘进一步合作可能。第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开展与国内外的OLED面板企业合作。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利用合肥自贸区,不断提升招商层次和水平,塑造参与国际招商新优势,促进企业与上下游厂商的紧密合作。第五,扩大本地基础人才培养基数,加速人才培养进程。05
结论
十四五时期,国际产业分工加速重构,国际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充分利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发力推动,把握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机遇,要坚持以增加内功为根本,强化知识产权风险管控 , 积极解决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国和世界有影响力的重要的创新型AMOLED产业集群。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占全国14,专利转移数量12年增长近百倍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灵超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上升国家战略以来,已经走入第六个年头,区域内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也正步入快车道。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下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指数年均增速高达11.17%,比2011年以来的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
该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撰写。
长三角产业创新的发展速度从以下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2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
报告显示,长三角专利转移活动繁荣,技术扩散的空间联系日益密切。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为358件,到2022年增加至35504件,12年间增长幅度约99倍。2018年至2021年增速一直处于高位,2022年增速放缓,同比增速达14.65%,体现了长三角专利技术成果的规模与活跃度不断增强。
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以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至2022年三省一市间的专利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专利转移网络看,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创新走廊成为主要载体。在2011年城市间技术联系以上海向近沪城市扩散为主,2018年后依托G60科创走廊,技术转移在苏、沪、嘉、杭、合及沿线城市快速增长。其次,G42沿线的技术转移也蓬勃发展,依托G60、G42等空间载体,长三角技术转移与转化不断加速。
报告称从技术转移热点看,苏州和杭州是长三角较为典型的技术枢纽型城市,技术创新活跃度非常高。嘉兴和南通相对更偏向为技术洼地型城市,通过大量引入新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则是最典型的技术源泉型城市,在长三角技术输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输出专利数量显著高于城市输入专利数量。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6.80亿元,较2018年的172.79亿元提升了4.6倍,年均增长率达54.20%。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24.40%,较2018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2022年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国际论文17474篇,年均增长19.09%,上海转移到长三角的技术发明专利3891件,年均增长达到42.94%,较2018年的932件提高了3.2倍。
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陈海鹏在解读报告时表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在前沿科技突破、科技投入增长、创新辐射增效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举例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合作单位共同解锁授粉小鼠脑图谱,通过多年的努力攻关,自主开发了TB级光学成像大数据神经元追踪及分析软件,为研究全脑神经链接图谱建立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2022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共13351.22亿元,占全国比重27.94%,相比2018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3407.52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9.25%,”陈海鹏说。
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各个产业及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各有侧重,近年来互相配合发展也日趋成熟。在他看来,尽管过去五年长三角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了很大的收获,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应该面向全球来引进高端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项目,来到长三角落户,这需要大家一起协同。”谭瑞琮说。他指出,当资源落地长三角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由此展开良性的合作和竞争。
另一方面,谭瑞琮表示,由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侧重不同,各地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对接资源,降低信息不对称,并建立机制跨区域、跨领域攻关关键技术核心。他举例说,去年11月,借由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平台,生物制药企业复宏汉霖发布了抗体药物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和产业化的需求,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促成和推动下,华东理工大学和位于江苏的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揭榜,三方将携手合作攻关生物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在解读报告时也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优势明显,但选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依旧有同构现象,同一个技术在领域扎堆发展,低水平重复和产能过剩,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形成内卷及资源浪费。因此,应在各行业领域中,梳理区域优势,理顺产业链条关系,在长三角内联合发布需求榜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组建联合体进行技术攻关任务。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蔡宁则认为,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推动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在于筑牢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从市场需求端切实拉动和实施跨区域协同创新。他呼吁进一步降低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的交易成本,营造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生态,并深化跨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支持。
相关问答
产业演变对长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
长三角地区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融中心。
中国高科技产业分布?
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式分布,大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
为什么长三角比珠三角发展得好?
长三角比珠三角发展得好,主要有以下原因: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而珠三角主要是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从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方面来看,...
长三角的科技中心城市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很多科技中心城市。以下是其中几个:1.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科技中心之一。上海拥有众多的高...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形势下,科技研发区域协同如何率先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不同于京津雄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后面两个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自成一体相对更加融合的共享经济规划,系统内有效地进行分工与协作,寻找在全球...
长三角制造业百强?
2021年11月18日,江浙沪的企业家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21长三角百强企业新闻发布会在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召开。会上发布了2021长三角企...
长三角有多强?
长三角城市群,包含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部区域。华东区域的精华地带,全部囊括在长三角的势力范围之内。长三角共拥有一群六圈,41个城市,从一...
长三角部分企业产业转移的原因?
产业转移作为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大趋势,其迫切性已经得到政府和企业普遍认同,随着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急速升级,产业转移趋势越发急剧。而准确的把握我...
江浙沪地区到底有多强?-幸福里问答
幸福里为您提供"江浙沪地区到底有多强?"的专业解答,收集各类观点,以更多视角为您解答疑惑,咨询更多房产问题,来幸福里问答
长三角能否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长三角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以及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