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馆将陆续推出“非遗+科技”系列教育活动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古代科技展厅一角。 中国科技馆 供图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古代科技展厅一角。 中国科技馆 供图
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13日发布消息说,在2022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该馆“非遗+科技”系列教育活动最新一期主题活动——“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通过“空中课堂”成功举办,备受公众特别是儿童的关注和追捧。
后续,中国科技馆还将陆续推出其他主题“非遗+科技”系列活动,引导公众从科技的视角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公众的科普需求,积极推动非遗传承教育活动的普及。
中国科技馆介绍说,“非遗+科技”系列教育活动是该馆紧密结合其“华夏之光”古代科技展厅的展教资源,从“非遗”与“科技”相结合的视角精心研发的全新思维课程,目前共确定有16个非遗主题,当中包含有“剪纸用的剪刀是费力杠杆还是省力杠杆呢”“草编用的植物为什么柔韧不易折断”“古老的桑蚕丝织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有什么关系”“植物染传承人所说的‘起缸’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生化反应”等小朋友们感兴趣的五花八门问题。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影响下,“非遗+科技”系列活动大部分以空中课堂直播的形式进行,孩子们在家里就可以轻松通过网络参与直播互动,学非遗、做实验、玩游戏、制作非遗手工小作品……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广受小朋友认可。调查统计显示,这种寓教于乐,探究非遗背后科学真相的科普活动广受好评,在已参加过活动的学生家长中满意度达98%以上。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展品所展示的古代科技中,几乎每一项都与非遗文化密切相关。华夏之光展厅辅导员老师表示,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产生对综合科学的兴趣。该展厅特别邀请非遗专家和教育专家针对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开发课程,包括知识点、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手工体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多学科融合学习的效果。(完)
二十四节气入非遗!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结晶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第十一届常会。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代农业科技结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其目的是用于指导农业耕种。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已久,在秦汉时期已基本确定,在《淮南子》一书中已经记录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制定成历法是在公元前104年。在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古代农耕根据时令总结的经验,但是它不仅仅是经验,更有着科学依据。古人抓住了农耕中农作物生长作为重要的一点——阳光。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古人在农业生产和观察中总结规律,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对农耕的指导意义也是很深远的,甚至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说句玩笑,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比天气预报好像都要准一些。
二十四节气中的科学
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都是通俗易懂的,一个词便可以说明当前的气候,其中不乏以气候变化产生的现象来命名的。最显而易见的如四季的开始标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笔者在此解释其中几个有意思的节气。
惊蛰——冬眠的动物起来了
惊蛰是通过动物的反映来命名的,在惊蛰前后,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四川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此时,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
芒种是以小麦为主的农作物颗粒饱满程度来命名的。“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是对此时田野的秀丽景色的生动描写。在芒种前后,我国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到了芒种时节,需要“忙种”,农谚有“芒种忙忙栽”一说。以水稻为例,没有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水稻营养生长期被迫缩短,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会受到影响。以红苕为例,移栽要赶在夏至之前,否则受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
最后,笔者摘录这首二十四节气速记诗,希望看官们可以记住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成果,不要再被某些国家抢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关问答
天工的成就和背后的故事?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11分)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阅读材料,回...
[最佳回答](1)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3分)(2)品位高雅具有珍贵的版本收藏价值;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2分)(3)活字印刷术、火药...
【非遗园游记作文】作业帮
[最佳回答]非遗园,就是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它位于合肥北部的卧龙山自然生态风景区,是一个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乐园。步入非遗园的大门,里...
榫卯被哪个国家申请专利了?
榫卯(sǔn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被韩国申请了非遗,没被哪个国家申请了...
古法炼金是非遗么?
是的古法黄金采用的铸金工艺大多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工艺出自古代宫廷造办处,负责制造皇帝所需的各种器物,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出自他们之手。是...
兰亭序是非遗吗?
兰亭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兰亭序本身并没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它作为中国书...
手工艺会慢慢消失吗?
我认为不会消失,会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民族情感、个性特征和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体现人类文化...
非遗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你也不知道多少。正确的叫法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有市的省级国家级的,会泽县的斑铜工艺是国家级别的(图3)。示例,下边的申报市级申遗成功,被载入市的...中...
有人说现在有从事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是这样吗?为什么?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确实很少,有的非遗已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就是从事非遗无法致富甚至难以...
现在,珠算成为我国第30个入选“非遗”的项目,中国_作业帮
[最佳回答]①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