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锐评:这些民用AI“黑科技”或可助解放军“逆袭”美军
近些年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众多科技公司领军人物谈及最多的就是人工智能,而历届大会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更成为各类人工智能“大秀场”,尤其今年中国多个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晒出自家“黑科技”,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进步令世界惊叹,路透社就评论称,中国5年内有望比肩美国,成为全球首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美国一样,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明确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
由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埃尔莎·卡尼亚撰写的报告断言,未来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可能会改变未来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今年早些时候,五角大楼一份未公开文件渲染说,中国企业正通过购买美国公司的股权来绕开官方监管,获取有潜在军事用途的美国人工智能敏感技术。机器学习领域知名科学家吴恩达称,美国要想保持领先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绝非一个只是依赖外来技术的懈怠者。外媒评论称,当西方还在探讨看紧自己的技术的时候,中国的创新进步已开始改写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版图,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还愿不愿意带着西方一起玩。
资料图:北京举行的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多用途智能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关于人工智能将改变战争规则的论述早就不是新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曾刊文建议美军在6大技术上押下赌注,人工智能技术就位列其中。而今人工智能在辅助作战人员决策,以及作战人员与智能化作战系统对接方面已经获得突破,而在模拟实战化训练等方面更是得到大规模应用。如今大量具有智能特征的无人化装备进入了各大国的武器库。其中应用最广泛的美军已拥有近万个空中无人系统,地面无人系统更是超过1.2万个,其已成为美军行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6年6月的一次模拟对抗中,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模拟空战中大胜2名退役的战斗机飞行员。在这次模拟空战中,由2架战斗机组成的蓝队装备更强的武器系统,但人工智能系统的红队通过躲避动作击败了敌机。比赛结束后,飞行员认为这款程序非常善于掌控态势,反应也灵敏得出奇,似乎能预测人类意图,并在对手改变飞行动作或发射导弹时迅速回击。这一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未来战场人工智能将全面取代人类士兵的前景似乎得到了进一步佐证。
纵观人类历史,大多数划时代的技术都是兴起于军队发端于战争,人类在生死存亡之际更能迸发出灵感,也拥有更大的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很多技术的民用与军用界限并不明显,如今全球的科技巨头们也拥有超越多数国家的人才和财力,而广阔的应用前景则令他们在研发投入上更有动力,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潮流有望被这些科技巨头所引领。这也是为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各大国的“军民融合”都更为深入,就连美军也“广发英雄帖”。
资料图:一名老人好奇地观看屏幕上被人脸识别系统拍摄的自己。 新华社发(李忠 摄)
例如在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企业展示的多款人工智能产品及技术,在民用及军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堪称“黑科技”。智能无人机与无人车,这些智能装备可以依据目标位置,精准地把快递送达顾客手中,如果应用于战场将令前线补给及后撤伤员等行动变得更加精准便捷。另外还有人工智能辅助治疗产品,通过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融合,从而达到辅助医生对病患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这项技术如果应用于战场,将大大提升医疗兵的工作效率和救治速度。还有唇语识别技术,通过识别唇语就可以达到原本需要声音识别的效果,即使是在嘈杂的战场上也可轻松进行复杂交流。 今年10月解放军空军后勤部与5家物流领域领军企业高管签署了《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而对于空军方面特别提到的无人机运用,相关企业也介绍了大型物流无人机的研制和规划。人工智能在中国军民融合中的优先级很高,这将让解放军得以充分利用商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来增强军事能力。
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已经在战场或者模拟对抗中展现出威力。美国国防部报告认为,智能化蜂群系统将在未来战争中占据重要位置。智能化蜂群攻击是指智能机器人或者无人机组成的蜂群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自主选择目标、攻击形式和编队形式。相比有人系统,其在协调性、智能性、成本以及速度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五角大楼号召来自民间的才俊加入到军方的“无人机蜂群”开发中,希望能够加快进度。2017年6月,中国119架固定翼无人机实现编队飞行,创造了数量纪录,尽管距离实现高阶的智能化编队作战仍较远,但是美国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坦言中国的无人机编队技术较之美军更为先进。
在未来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胜利天平或将彻底偏向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一方,科技落伍者继续靠发展不对称战力来弥合战力差距的可能性正逐渐变小。当双方置身于同一战场,技术能力较弱一方的官兵在进攻、撤退、转移,疲于奔命时,技术能力强的另一方则是无人智能装备全天候、高精度的智能侦察、打击。或许受困于伦理问题,最终的决策仍由人来完成,但其待在千里之外的控制室,这些控制人员的体验就像是玩网络游戏。战场上的血肉之躯将无所遁形,对手的生命在敌人的每一次鼠标点击或是语音命令中灰飞烟灭,强弱双方交战人员的心理比拼将完全失衡。
正如俄总统普京所说,“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者,谁就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下一个军事竞争的“制高点”,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处于领先位置,解放军有机会通过军事创新主动塑造未来战争模式,路透社则评论认为,人工智能将推动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并可能对美军形成战略挑战。(文/董磊)
资料图:青少年AI人工智能设计大赛苏州开赛。
你应该知道,二十大报告点赞的这些创新领域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不少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载人航天: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就在前不久,“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在广袤太空,我们有了太空科普教育基地。10月12日,学生在河南省科技馆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时间回到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它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当年6月17日,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着陆,这次长达半年的出差,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驻天和核心舱。9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出舱画面。
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7月2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今年年底前,当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并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载人航天的故事,将在宇宙中继续熠熠生光。探月探火:刷新人类对月球和火星认知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之后,玉兔二号巡视器驶抵月球表面。这只后来被称为“劳模”的小兔子,就此开启了它不平凡的探索之旅。因为嫦娥四号的发射,我们也看到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2020年飞向月球的是嫦娥五号。稳稳落月后,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月球挖土。2020年12月17日凌晨,带着月球“土特产”,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在预定区域。国家航天局举行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上亮相的月球样品容器。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围绕珍贵的月壤,中国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成果,也在刷新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2021年,火星迎来了中国的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图源:国家航天局
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奔赴,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下着陆平台;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公布。“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世界也看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2022年9月,基于“祝融号”火星车低频雷达数据,我国科研人员揭示了现今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和物性特征。深海深地探测:去吧,向更深处进发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新纪录。资料图:“奋斗者”号。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此,人类探索万米深渊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新平台。我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 ”号三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还有“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已经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并不断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准备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2017年6月13日摄)。
“奋斗者”号,讲述着科研人的奋斗,也彰显着他们进军深海的决心。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想对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探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打井!也就是向地球内部打一口科学钻探井,让人类看到地球内部数千米甚至上万米。2014年4月13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钻机“地壳一号”在位于松辽盆地的松科二井现场实施开钻作业;2018年6月2日,“地壳一号”以完钻井深7018米的成绩创下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的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位于松辽盆地的松科二井拍摄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系统。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获得的岩心,为我国科学家建立地球演化档案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为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它还可以帮助探究距今1.4亿年至6500万年期间,即白垩纪时期重大地质事件、烃源岩的生成与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奥秘。 超级计算机:更快也更强 高性能超级计算机,是世界发达国家争抢的重要“制高点”。2015年12月31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制完成;2016年,它就斩获了多项国际级大奖,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速度”。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1分钟的计算能力,大约是全球70多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用相关专家的话来说,随着“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和“申威26010”处理器等标志性成果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国产超级计算机平台无“芯”可用的局面,奠定了安全、自主、可控的国产平台技术基础。利用超级计算机每秒10亿亿次的超强计算力,研发出的有关气候模拟、地震模拟、工业仿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系列国产应用软件,助力我国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国产超级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可以解决一系列曾经棘手的问题。卫星导航:北斗来到你我身边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北斗不远,北斗就在你我身边。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加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播种。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农业领域,全国已有将北斗终端作为标准配置的农机企业45家,已安装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10万台;在电力领域已推广应用北斗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各类终端超过38万台/套;在应急领域北斗车载终端在消防救援车辆上的应用超过1.5万台,消防救援中的北斗手持终端超1000台;银行保险领域,金融系统授时已淘汰以往其他授时手段,实现了北斗授时100%覆盖,北斗授时设备超过340套,超过550辆运钞车和护卫车应用北斗终端。专家说,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量子信息:从理论变成现实 进入粒子的微观世界,一切似乎变得反常识,“不讲逻辑”。实际上,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的实验,已经开始慢慢变成现实。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量子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量子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的官方介绍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科研团队的成果与贡献,并出现了“墨子号”的身影。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
“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发射。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年6月15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还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为量子通信走向现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2020年12月,我国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量子计算的概念提出近40年后,“九章”在实验上严格地证明了量子计算的加速能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图源:新华社
2021年5月,我国首个可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体系“祖冲之号”问世。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研发提供支持。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二台机组——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福清核电五、六号机组。图源:中核集团
这是新时代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华龙一号”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满足核电“走出去”要求。同时,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数千家企业,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机遇。2021年12月20日,山东荣成,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高温气冷堆被称作“傻瓜堆”,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固有安全。即使发生严重事故,不用人为和机器干预,核电站的核心反应堆堆芯都不会熔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量外泄,不会发生严重的核事故。在固有安全性的基础上,高温气冷堆还具有温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多模块灵活组合等特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全貌。图源:中核能源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每年发电量14亿度,可以为200万居民提供一年的生活用电。不仅如此,该核电站预计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万吨,为中国生态建设贡献绿色力量。大飞机制造:C919最近很忙 提到大飞机,就必须提到C919。C919承载的,是中国人的大飞机梦。2017年5月5日下午2点,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亮相,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钟的飞行,C919大型客机顺利降落,首飞圆满成功。2017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生产,安全性有充分保障。2022年7月18日在陕西省蒲城县拍摄的C919大型客机的六架试飞机。
近期,全国多个机场都出现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身影:7月8日,C919先后在桂林机场、北海机场进行功能和可靠性试飞任务;7月12日,C919首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9月7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试飞合肥新桥机场……中国民航开启了新时代。生物医药:急人民所需 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铸就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之盾。在重大疫情面前,科技战线快速反应,迎难而上。在南京市玄武区玄武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准备为接种人员注射疫苗。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20年初,监测鉴定未知病原、锁定分离毒株、拼接序列……中国科学家仅用1周时间甄别出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病原体。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依托我国疫苗研发团队的技术储备,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5条不同的疫苗研发路线得以并行开展,各单位不计成本加紧研发进程、组织建设大规模的疫苗生产能力。来源:科普时报作者:张盖伦图源:新华社
编辑:吴琼审核:王飞终审:陈磊
相关问答
哪些民用科技是由军事技术转化来的?
科技是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不断发展、前进的源动力。不但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IT相关产品需要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在金融、医疗、教育以及军事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太空科技延伸到民用的产品?
“尿不湿”就是航天技术转为民用的案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太空服之父,华人唐鑫源为解决太空人排尿问题,改进了太空服,后来技术转为民用,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
中国民用科技能超过美国吗?
首先来看看美国和中国的民用科技对比1、民用通讯,GPS对北斗,北斗导航系统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但仍然落后于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但我国的北斗系统有后发优势...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真的是在搞高科技吗?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并不是真的在搞高科技,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高科技,而是为了筑防火墙,也就是说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的强大,从而达到自己的平稳发展或者...
电子产品的经营范围有哪些-喵喵要吃小鱼干的回答-懂得
那可就多了,你要是资本厚实就找一个类型把涉及到的器件产品型号都备全了,不愁没人来,不需要类型多多,就是一类产品弄全乎了就行二、电子产品公司经...
你知道哪些技术是由军事转民用的?
战争虽然残酷,但是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却是一剂不可多得的催化剂。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会带来巨大的科技发展,并且可以迅速转入民用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
智能家居时代,有什么先进的黑科技?
现如今,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情感识别、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综合推动下,人类的进化速度会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因为各种高级功能器”将被纳人人体,...
生活中哪些产品的设计原理来自于空间技术?-红网问答
40年来空间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它已迅速并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当代航天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军事和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已深入到每个家庭、个人生活之...
现在有哪些高科技的隔热节能减排环保的产品?
在东湖世贸中心H栋展厅,记者看到,一种断热稀土涂层的展品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湖北易涂捷威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拿着两块玻璃,其中一块涂有特质的稀土涂层一...
你平时都关心科技领域的哪些内容?
一、通信领域通信领域主要包含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蜂窝通信、个人通信、平流层通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