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真相大白,日韩肠子都悔青了!中国该怎么办?
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希望重振昔日辉煌;然而,从制造灯泡到制造芯片,美国式回流之路却显得困难重重。
制造业就业持续收缩,熟练技工严重短缺,加上关税政策的误导性强,让美国的梦想始终难以照进现实。
而紧随其后的日韩,眼下也关注于追求高科技制造,基本把低端制造业让出,双双踏入“空心化”的悬崖边。
同样作为制造业大国,这对中国又会有何启示?
本文内信源来自(环球网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提起"美国制造",许多人脑海中依然是那个战后的黄金时代:钢都克利夫兰、汽车城匹兹堡、工业中心芝加哥,五大湖畔的工业带闪耀着世界之巅的光芒。
然而,随着产业转移和金融化浪潮席卷而来,这些工业城市纷纷沦为"锈带"。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更让这个昔日的制造业心脏频频"梗塞"。
于是乎,从奥巴马的"再工业化",到特朗普的"让制造业再次伟大",再到拜登的"超级芯片计划",一任接一任的政府都把制造业回流当作头等大事。
为此,不惜投入数千亿美元。
但事与愿违,制造业回流并没有一帆风顺。
就业是最直观的晴雨表。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制造业就业持续萎缩。
2023年8月份,美国制造业PMI指数更是跌至48%以下的荣枯线。
说到底,无非还是那些老问题:昂贵的人工成本、繁重的税收负担、严苛的环保要求,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让企业难以为继。
特别让人扼腕的,恐怕还要数那些蓝领工人的命运。
眼下,大名鼎鼎的芯片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像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巨头,所需要的却是高学历的尖端人才,而不是在汽车流水线上讨生活一辈子的普通工人。
于是随着一家普通工厂倒闭,换来的就是成百上千人的集体失业。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制造业萧条,美国政客的主要应对手段竟然是对中国商品大加关税。
从钢铝到洗衣机,从电动汽车到光伏电池,动辄25%、100%的高额关税像连天炮火般射向中国制造。
这不禁让人想起特朗普执政时期挑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中美贸易战。
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所谓的"301调查"为由,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涉及商品价值高达2500亿美元。
这一举措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贸易池塘,瞬间掀起滔天巨浪。
然而,贸易战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达到419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而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估计,仅2018年一年,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就为关税额外支付了400-500亿美元。
正如制造业回流专家罗斯玛丽所言,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误导,不仅伤及美国消费者的钱袋子,更是对本土制造业的一种反噬。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
以美国为例,许多美国企业的生产线和供应链已经深度嵌入全球市场,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原材料,乃至资本和技术,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一旦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无疑会显著推高美国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降低其国际竞争力。
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平均会导致美国企业生产成本提高15%-25%。
更雪上加霜的是,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制造业。
为了报复美国的关税制裁,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商品加征关税。
这无疑给美国的农民、汽车厂商和化工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统计,仅2018-2019年,就有近60万个美国制造业岗位因中美贸易摩擦而流失。
美国政客一厢情愿的关税大棒,非但没能为制造业回流创造条件,反而适得其反,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制造业元气大伤。
在美国回流研究所执行董事罗斯玛丽看来,制造业供应链环环相扣,产业链条高度全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单依靠关税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回流"的积极性。
相反,面对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关税大棒,许多美国企业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或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或引进第三国供应商,客观上反而加剧了美国制造业的"外流"。
耐人寻味的是,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2018-2019年,越南和墨西哥对美国出口迎来井喷,不少美企直接"跳过"了回国这一步,转而投奔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和拉美。
久而久之,美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恐怕要被越挖越空了。
殊不知,真正掣肘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是严重的"缺芯少屏"——芯片和高科技人才的短缺。
要知道,芯片可是现代工业的"粮食",从智能手机到变频洗衣机,从无人驾驶到5G基站,方方面面都需要芯片的支撑。
而在全球芯片制造版图中,美国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
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约占全球芯片制造业的30%,但到2020年已经下降到12%。
反观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中国大陆,几乎包揽了全球80%以上的芯片代工市场。
在产能赤字的同时,芯片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
据美国半导体协会估计,到2030年,全球芯片业将面临约30万人的工程师缺口。
而这在美国表现得更为严重。
放眼各行各业,从初级岗位到高层管理,熟练工人都十分匮乏。
就连号称最吸金的芯片业,情况也不容乐观。
以台积电为例,其在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的芯片工厂,原计划2024年投产,但由于技术工人实在招不到,不得不将投产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延期至2025年。
相比之下,中国在芯片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小有成就。
据教育部统计,仅2021年,中国半导体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超过12万人。
而为了配合"缺芯"的战略需求,一大批芯片学院、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加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联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可以预见,随着一批批年轻的芯片"新兵"走上工作岗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人才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从工人到工程师,从教育到培训,美国的人力资源已经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再多的政策呼吁和财政投入,也难以弥补多年累积的人才缺口。
相比之下,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后发优势正在凸显。
这或许正是美国"心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美在制造业上的较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芯片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制程工艺、设计能力、材料与设备等方面。
而这也正是美国不惜以"卡脖子"的方式打压中国芯片产业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向高端制造业进军,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回望中国的制造业之路,我们并没有简单照搬西方那一套,而是立足本国国情,在继续做优做强低端制造的同时,大步迈向中高端制造领域。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明确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智能转型为主攻方向,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目标正在加速实现,制造业投资是观察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增速创下近年新高。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00余个、制造业创新中心23家、工业互联网平台70余个,覆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冶金等20多个行业。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21年中国AI相关专利申请量超过10万件,稳居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680万辆,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一批行业"独角兽"脱颖而出,在全球电池、光伏、风电等领域占据半壁江山。
令人欣喜的是,这其中既有行业巨头的领军示范,也有众多中小企业的百花齐放,一个门类齐全、梯次分明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
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3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而美国只有16%。
相比之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韩国,在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时都曾经历过大规模的产业"腾笼换鸟",将纺织、家电等低端产能全盘转移到海外,代价是整个产业链的断裂和综合实力的下降。
而中国则不同,既继承了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又快速向高精尖领域进军,可谓厚积薄发,后势十足。
美国的尴尬让中国制造业从业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通全产业链条,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唯有如此,才不会让人贻笑大方。
总之,时过境迁,制造业回流绝非易事,美国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未来中国制造业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价值链中赢得话语权。
而这一切的基石,都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
正所谓,人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参考资料
金融界,美国“制造回流”走到哪一步了
环球网,章玉贵:美国“产业自强”仍未找对上策
海外网,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萎缩 高借贷成本让企业难以发展
红星新闻,红星深度丨美国制造业“回流”收效甚微,到底卡在哪儿?
新华社新媒体,瞭望|美国制造业“硬着陆”
金融界,特朗普威胁废除电动车政策,后拜登时代的美国汽车产业将何去何从?
环球时报,社会结构演变深刻影响美国政治
新华社新媒体,波音安全事故频发 折射美国制造业衰落
国际在线,三大汽车制造商工人同时罢工 美国制造业怎么了?
参考消息,“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不应归咎于中国”
界面新闻,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参考消息,美媒:中国的制造业之路与日韩不同
南方都市报,去年欧美日韩等国向广东制造业投资额同比增长51.7%
美国“制造回流”走到哪一步了
《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明显促进了制造回流的厂房建设投资,但进入设备投资阶段后制造回流的速度有所放慢。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厉梦颖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整体进度
自奥巴马时代起,美国历届政府都把制造业回归本土作为其经济政策的关键部分。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再工业化”计划,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归美国”计划,以及拜登政府的“制造业复兴政策”,虽然在策略和措施上各有侧重,但其根本目标一致。
与奥巴马和特朗普执政时期相比,制造业投资在拜登政府任内出现了显著增长。在制造回流的初期,美国制造业建筑经历了快速上升,并在2022年3月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增速在2023年二季度达到峰值。但2024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建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设备投资的表现显得不温不火,与建筑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设备投资增速在《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通胀削减法》(IRA)出台之际有所回升,但整体增速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通常来说,建筑投资的高峰期之后会迎来设备投资的高峰期,然而美国的工业设备投资增长并没有跟上建筑投资快速增长的步伐。
此外,虽然美国在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进口上展现出比设备投资更快的增长,但是整体增长速度也在显示出减缓的态势。
这些迹象反映出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并没有按预期顺利展开。尽管建筑投资活跃,但设备投资及其相关的进口增长并没有展现出强劲的势头。此外,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机械和设备更多依赖进口,而非通过国内工业设备来满足需求。
二、三大法案及关键行业的“回流”进展
分行业看,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的建筑投资近期有所降温,在经历一段快速增长后,其增速开始放缓。与此同时,运输设备的建筑投资增速出现回升。
2022年8月9日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催生了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的建筑投资高速增长,增速一度超过200%。(详见《美国制造业回流正在加速》2023.7.30)
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公布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美各地宣布了80多个半导体相关的新项目,吸引了共计4470亿美元的投资,包括37个新芯片制造厂的建设、21个现有制造厂的扩建、2个新先进封装设施、2个现有先进封装设施的扩建,以及提供芯片制造关键材料和设备的设施等。
部分半导体项目在法案颁布前就已经开始建设,预计最早将在2024年底投入生产。其余项目则在2023年启动,其中生产扩建和升级相关的项目的推进速度较快。
2022年8月16日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催生了316个清洁能源领域相关的新项目,其中和制造业相关的项目有259个,总计获得1143亿美元的投资。
电动车领域尤为突出,共宣布了145个新项目,涉及投资额813亿美元,超过总投资额的一半,这与运输设备制造的建筑投资快速增长相呼应。
电气设备制造业也获得了大量投资,太阳能、电池和储能、风能、氢能项目分别吸引了140、415、30、61亿美元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自法案推出以来,美国宣布了约80GW的太阳能电池板项目,而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新产能背后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三、重要企业的“回流”进展
拜登上任后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本土化制造,美国电子元件、电池和电气设备的生产出货量增速曾出现明显上升,但是这三个行业的增长势头并未持续太久便出现了放缓,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
电池和电子元件领域近期有回暖的迹象,但整体而言,美国"制造回流"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背后的原因是虽然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了“制造回流”,但是在企业的执行层面上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以半导体为例,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是美国半导体制造回流的“风向标”。拜登也曾表示:
台积电对美国的再投资尤其是其在亚利桑那州的承诺,标志着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复兴。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总投资额超过650亿美元,但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比如台积电的第一座晶圆厂,采用4nm制程,原计划于2024年开始生产,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投产时间被推迟至2025年上半年。
台积电的第二座晶圆厂,采用更先进的3nm和2nm制程,原定于2026年投产,但计划已经推迟至2028年, 以评估美国政府提供的激励措施是否能兑现 。
与半导体行业相比,光伏的“制造回流”相对更为顺畅。
以First Solar为代表的美国本土企业,在法案的激励下也积极扩大其在美国的制造能力。
First Solar投资近13亿美元在阿拉巴马州建设制造工厂,预计该工厂的产能为3.5GW,并将其位于俄亥俄州的现有制造产能扩大0.9GW,这两个项目预计都将于2024年底竣工。
First Solar还在新伊比利亚投资11亿美元,建设全美第五家工厂,该工厂预计在2026年完工。
受到《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的吸引,中国的五大光伏组件制造商——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阿特斯——在2023年决定设立美国生产基地。其中,隆基绿能和阿特斯均已如期执行其生产计划。
隆基绿能与美国Invenergy公司共同投资超过6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设一个5GW的光伏组件工厂,该工厂预计2023年年底投入运营,目前已于2024年1月正式投产。
阿特斯在德克萨斯州梅斯基特投资超过2.5亿美元建设一个5GW光伏组件工厂,遵循原定计划,该工厂已于2023年正式投入生产。
此外,为了加速美国工厂的生产进程,面对当地合适的人才招聘难题,包括隆基绿能在内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动员员工申请美国签证,以便前往美国工厂提供支持。一些公司提供了丰厚的补贴和薪资激励措施,吸引员工前往海外工作。
尽管美国组件制造商的毛利率在26%到32%之间,高于国内单一组件业务制造商的15%到20%的毛利率,但是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实际经营过程中能否盈利仍是一个未知数。
首先,中企在美国建厂需要承担高额的初始投资成本。 以晶澳科技为例,该公司以其成本控制能力著称,在美建立的2GW组件工厂需要的投资额高达12.44亿人民币,这一数额是国内行业平均建设成本的十倍,国内为5800万元/GW。
此外,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招聘和运营成本也相当高。 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调查,美国的人工和水电成本比中国高出约10%,而且由于部分组件的辅助材料需要进口,成本可能还会增加10%到25%。
总体来说,《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在厂房建设阶段的确明显促进了制造回流的发生,但进入设备投资阶段后,制造回流的速度有所放慢。
在清洁能源领域,光伏的“制造回流”进展相对顺利。但半导体产业的“回流”步伐较为缓慢,主要受到政府补贴可持续性和专业技能人才缺口的影响。
风险提示
美国对关键行业的补贴执行超预期;美国放宽外籍专业技术人才签证获批条件并延长签证时间;美国出台新的有利政策促进“制造业回流”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相关问答
特朗普执政四年,制造业回流美国了吗?
谢谢邀请。制造业回流美国不容易实现了,制造业流出美国也不是美国政府挤出来的。现在的普通美国人己懒惰成性,制造业这费体力的活沒人干,社会福利高,干体力...
如果美国禁止进口任何外国商品?美国的制造业能全面恢复吗?
不要有任何的,如果说一句实话,我们的小商品就足以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打败。大家也看到了,在我们受疫情侵扰的时候,他们十分的嚣张并且甩锅给我们,把所有的灾...
疫情过后,各国制造产业是否会大回流?
疫情过后,发达国家肯定都会想办法回迁自己的工业体系。因为疫情会让更多国家思考全球化的弊端。例如此次疫情造成好多国家口罩、医疗等相关产品无法及时、高效运...
美国为什么让制造业回归?
导语:要明白美国为什么要制造业回归,就必须搞清楚制造业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主流的观点认为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经济发展越好,何以如此呢?这跟第三产业的属性有...
美携同日本下血本欲从我国撤回大量企业,能实现其制造业回归吗?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批评和监督,对集体、对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真正的坏人是喜欢搞双重标准:一边大肆宣传韩国三星搞逆周期扩张、成就半导体产业霸主的英...
美国仍有波音飞机、航母等尖端制造,为何要说美国制造业衰落了?
确实,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美国制造业一点都谈不上衰落,相反还是一直在提升的。但是,制造业是一整个体系,核心要素有好几样,美国在关键的两样上越来越薄弱:产...东...
美联储成了避风港,天量美元回流,美元紧缩要来了吗?
如果他们认定通胀有失控的危险,他们一定会提早加息或停止量化宽松。而且这几天的美债收益率的走向也显示市场基本相信了美联储的判断。那反过来,当美国经济显...
美国为什么要向三星和台积电索要数据,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
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无所不在的!美国的科技霸权是支撑其全球军事霸权的核心,军事霸权又是支撑经济霸权和美元霸权的保证,经济霸权和美元霸权又为政治霸权提供金...
疫情这么严重,还有中企去美国办厂吗?美国企业都回流美国了吗?
【犀利呱答】中国一企业疫期赴美上市巨亏七成,美国70%在华企业拒不回迁美国,就是这个情况!这两天,两则极具对冲性的新闻呈现出整个世界的格局版图,都在发生...
美国物价涨爆了,美联储出手加息,亚洲资金会回流到美国吗?
这是肯定的,热钱是往有利益的地方流动,但完全是下意识、暂时的,一旦美国还没有抑制通胀,这些钱又得回到东亚或东南亚,这是为什么呢?大凡世界洗钱,或说热...